本來只是要去吃東西,竟然誤打誤撞的變成了文化深度之旅,這個輕旅行還蠻有意思的。

先從午餐開始說吧,好久沒有吃米糕了,第一個想到的是,清水的阿財米糕,就這樣開始了一個下午的輕旅行,開了一會的車總算到了清水,停好車後看到阿財的外面還是大排長龍,不過今天運氣不錯,進去就剛好有人要走,坐定後也點了米糕和乾麵

IMAG4434.jpgIMAG4437.jpg

這裡的人潮好像都沒有停,從進來吃到離開,旁邊的人潮依然滿滿

IMAG4436.jpg

旁邊的外帶也是挺忙的

IMAG4432.jpg

來了好幾次,都沒有拍照,這次還是把這裡的菜單拍下來吧!下次如果有人可以幫我買的時候,可以先上網查一下,哈哈,真是偷懶的想法

IMAG4426.jpg

這裡的營業時間是從造上十點到下午七點,符合了大多數人的用餐時間

IMAG4431.jpg

看看店裡的照片,也有許多美食節目來過

IMAG4427.jpg

花了一點時間吃完以後,外面的外帶人潮已經退去

IMAG4438.jpg

吃飽了,先去紫雲巌拜拜再回去,好久沒來了

IMAG4441.jpgIMAG4442.jpgIMAG4443.jpg

人還是不少,停車場也是塞的滿滿,旁邊的玉蘭花攤也都還在,大家都還是維持著這個用玉蘭花供佛的習俗

IMAG4451.jpgIMAG4452.jpg

想當然,榕樹下的粉圓冰也還在,生意也是好到不行

IMAG4448.jpg

這次到旁邊看到了行動咖啡車,老闆也是很熟練的沖著咖啡

IMAG4455.jpg

逛完了旁邊的小攤,往回開的路上,想到了附近有一個清水鬼洞,顧名思義就是以前的防空洞,驅車上去看看,因為太熱了,也順便休息一下,孩子們因為太黑不想要進去,就只好讓兩老自己進去走一下了

IMAG4461.jpg

其實裡面並不長,高度也只有一米八左右,只是走道只容許一個人過,稍嫌擁擠而已

IMAG4460.jpg

好吧,汗流浹背的走了一小段,出來照張像留作紀念,對了,要進去裡面要先登記,才不會躲在裡面沒有出來,被關在裡面是不好玩的

IMAG4459.jpg

逛完了鬼洞後,開車下山的路上突然想到,上次有看到的木門今天好像有開,開過去看看,哇,運氣不錯,已經開門了,也剛好有導覽,快停好車進去逛逛,這是正門的樣子

DSC_0670.jpeg

進門之後有個簽到簿

DSC_0527.jpeg

還有一個地圖

DSC_0529.jpeg

這是正中間的操演場

DSC_0532.jpeg

大肚山的地質變化展示區,從這裡看出去,有點一頭霧水

DSC_0535.jpeg

旁邊不知道從哪裡搬來的遺址文物

DSC_0537.jpeg

南勢坑史前遺址展示區

DSC_0542.jpeg

逛到這裡,剛好導覽人員也出來跟我們聊天,索性就跟著他的腳步去認識一下這個園區汗清水的歷史,先進去的是二號展示館,導覽員有解釋因為沒有經費,所以現在開放的展覽館也只有兩個,連他都是志工,真希望有財團或是其他單位可以趕快幫忙,讓這個展區能更蓬勃些,這些管區都是利用以前的軍營,稍事整修就使用,牆上的營區編號也都還看的到,它們的想法是要與之共存而非取代,這樣對來訪的人來說,或許更有歷史的意義,也更能與裡面的介紹有深刻的結合呢!

DSC_0548.jpegDSC_0549.jpeg

進入展示館後是兩邊大大的展示區,一邊是地層的介紹,一邊是牛罵頭文化遺址的介紹

DSC_0553.jpegDSC_0554.jpeg

裡面的介紹從清水的族群說起,最早定居在這裡的是拍瀑拉族,聽了一下介紹,原來還有西拉雅、平埔、賽夏、、魯凱、凱達格蘭等等的族群,散居在台灣各地,到現在才知道原來總統府前的道路名稱是依照附近居民的種族命名的,長知識

DSC_0562.jpeg

鄭荷大戰瓷版

DSC_0567.jpeg

清水大地震後街道狀況瓷版

DSC_0570.jpegDSC_0574.jpeg

還有1959年北港進香車隊瓷版

DSC_0577.jpeg

牛罵頭的大事記從西元1624年荷蘭人殖民台灣開始,期間歷經數次更名,也可以看到紫雲巌的前身,觀音亭的建造時間等等

DSC_0578.jpeg

從這張地域圖可以看見當時的統治區域與相對位置,隨著時間的演進和地震的損毀,現在僅存的地方已經不多,經導覽介紹才知道,現在的梧棲派出所是海線唯一僅存的派出所,沒有被清水大地震震倒,應該也要被列為古蹟保存,對了,導覽員也有介紹公學校和小學校的不同,原來公學校是給台灣人念的,小學校是給日本人念的

DSC_0582.jpeg

原來神岡叫做神岡庄,豐原叫做豐原街,當時的清水發展的比山線的城市繁榮DSC_0584.jpeg

清水街展望圖,在西元1939年就有舖設柏油了,建設的歷史痕跡現在也找不到了,真是可惜

DSC_0585.jpeg

看完了清水的歷史,要來了解一下什麼叫做牛罵頭『文化層』而不是「遺址」,原來「文化層」指的是史前某一段時間的文化生活的軌跡,「遺址」只是代表著某個區域和時間的活動記錄,牛罵頭最具代表的就是繩紋紅陶層,大約是在史前3400~4500年間的文化遺留

DSC_0601.jpegDSC_0603.jpeg

這個表說明了開挖的深度跟地層的堆疊

DSC_0605.jpeg

這是另一個番仔園文化,距今約1600~800年前,分布在大肚台地附近的清水中社區域

DSC_0606.jpeg

說到這裡,裡面也有介紹要如何考古

DSC_0602

考古需要使用的器具也陳列其中讓人參考

DSC_0610.jpeg

田野考古發掘現象記錄表

DSC_0611.jpeg

這個文稿更進一步說明了牛罵頭的空間意義,中部地區代表使用繩紋紅陶器的史前人類,也可以說是台灣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另外也敘述了活動區域與材料

DSC_0612.jpeg

從這個時間軸上可以清楚的看到各個史前文化的先後,牛罵頭--> 營埔文化 --> 蕃仔園文化

DSC_0613.jpeg

看罷往外走,導覽員帶我們到後面的眺望台,看看清水的風景,途中還提到的不要離長草太近,他們上次除草時有看到金剛眼鏡蛇,還小小對峙了一下

DSC_0618.jpeg

整個台中港、高美濕地盡收眼底

DSC_0626.jpeg

看完了風景,往第五展覽館移動,門口也有個看板

DSC_0635.jpeg

入口的榕樹,這個時候就要來個謎猜,這排樹總共有幾棵榕樹呢?答案很簡單,只有一株,其實只要知道榕樹成長的過程,就知道答案了。

DSC_0633.jpeg

一進去就告訴我們,為什麼要保存這個重要的遺址

DSC_0636.jpeg

這裡也有個簡易模型讓人了解史前人類生活的樣貌

DSC_0637.jpeg

史前的陶器遺跡碎片,也被科學家們模擬出成品展出

DSC_0639.jpegDSC_0638

這面是讓人參觀了解地層的樣貌,隨著時間的演進,土層也漸漸堆疊

DSC_0642.jpeg

這上面還有鐵器

DSC_0645.jpeg

中間有石頭堆疊的洞就是以前的墳墓

DSC_0647.jpeg

再看完了第五展館後,外面還有一個考古坑讓人參考

DSC_0648.jpeg

花了一些時間了解清水的文化,經過操場再看看廣場上的石獅和司令台,這次有不同的發現

DSC_0657.jpeg

除了公母石獅以外,下面的碑也不同,一個寫的是「納奉」,另一個寫的是由誰捐贈的

DSC_0660.jpegDSC_0661.jpegDSC_0662.jpeg

臨別前,導覽員也提醒我們,可以去看看「後參道」,出大門往右轉就是了,先看到的是這個被太陽照焦掉的介紹版

DSC_0671.jpeg

往前幾步就是「參拜道」

DSC_0672.jpegDSC_0675.jpeg

向下走幾步就有一個震災紀念碑,用來紀念清水大地震時的慘況,據說是倒了九成以上的房子

DSC_0681.jpegDSC_0682.jpeg

再往下走就是一連串的樓梯,往回看還真是陡

DSC_0689.jpeg

到了中段,樓梯就不一樣了,變成了石板梯,旁邊還放了十二生肖的圖樣

DSC_0699.jpegDSC_0696.jpeg

走到最下方有個雕塑,上面寫著清水公園,如果下次有從清水街上走,可以尋找這個地方往上走

DSC_0701.jpeg

雕像的旁邊還有一個介紹版,上面寫著「日治時期後參道」

DSC_0703.jpeg

再往旁邊走,有個楊柳樹很多的公園,那是「埤仔口」的沿革解說牌,裡面還有水泉的出水口,這裡是清水斷層上的湧泉,也跟清水的來由有關

DSC_0704.jpeg

 

整排的楊柳樹,好舒服的感覺

DSC_0705.jpeg

逛完取車時也在想,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話,本來只是想要去吃個午餐,沒想到卻變成的深度文化之旅,真是有趣的輕(清)旅行啊!希望下次也有這樣的好運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瑞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