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相處,是人生的另一種學習,是對自己人生的反省,對自己未來的期許,不能說是允諾之地,卻是亙久的課題與甜蜜,這是在網路上看到的幾句話,非常有感,每天對著孩子的情緒、輕鬆自然、時而昂揚,時而低沈,時而高興,時而憤怒,每天的進度都在改變,這就是成長吧!

每天和孩子的相處、說話、一起做活動、參加生活的應對,都離不開「傾聽」這件事,傾的越多,聽到的就更多,孩子的不安、愉悅都會在這過程裡拋出來,每天接受到的不多,但總是著實的成長,不只是在訓練孩子說話「表達」的能力,也在訓練自己「聽」的耐力,不要快速的用大人的複雜感下判斷,反而要站在孩子的思維上提醒自己,不完美又如何,他們與生命的碰撞本來就是他們的養分,我們只要看、聽,不要動,事情就會圓滿,換個角度來看,不圓滿不也是人之常情嗎?

孩子總希望大人可以站在他的同一邊壯壯膽,對大人來說,被「需要」的感覺其實還不賴,但是這樣的行為變成了「習慣」,這份「依賴」就會揮之不去,這是成長過程裡的一部分(對大人也是),但總是大人享受到了與孩子百分百的「親暱」,孩子並不懂得要如何開始成長與付出,如何去與不同的人相處與社會化,這時,幼稚園的功能開始發揮了功效,但總是從「獨享」到「分享」的概念居多,到了小學,開始有學業的競爭,朋友圈的擴大,孩子的性格也開始更加明顯,這個時候「陪伴」的力量就會開始湧現,也益發重要,這時的孩子已經脫離了牙牙學語的疊字斷句期,完整的句子湧現,也更能夠交談,用詞也開始精準,這時,『父母』這個天地也變得沒有那麼偉大,同時期,很多大人世界的脆弱都會伴隨著言語的交流當中,自己的情緒、挫折開始赤裸裸的呈現出來,孩子無法處理這樣的情緒,連周遭的朋友也是,呼!突然間,他們要長大與這樣的情緒交流,這對他們來說,應該是件驚悚的事情吧!

所以,為了不讓孩子水土不服,大人們的遊戲規則就該跟著變了,不再是說教,不再自以為可以對話清楚他們就「聽」得懂,自己的話不再是聖旨(剩指,剩下指揮的功能),因為地位變了,誘惑變多,我們能夠出力的部份就剩下「參與」和「陪伴」,讓他們產生習慣,讓彼此學習也成為習慣,再來就是時間的功課了,我們期望孩子表現出的是,「我懂了」和生活中的「自律」實現,身教永遠是不二法門,孩子對父母的每一個動作、言詞都有領悟與體會,為人父母者,不可不警惕嗎?不該帶領孩子(和自己)用力的體驗生活嗎?

成熟,是這些動作的副產品,人格的養成是伴隨而來的,給了「愛」必有回報,時間會將它帶來的,不急、不徐、持續的付出和不多話,孩子自己就會思考,在對話中,讓我們引導他們的思緒即可,「陪伴」和「給點時間讓孩子長大」,這樣簡單的功課,大人們,用心一起體會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瑞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