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看了FB上的分享,說到『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人生,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每一個生命在成長的過程裡都在不斷的探索自己,學習各種事物,將生命的力量做最大的發揮,每越過了一個階段,就是一個驚嘆號的累積,對人生無止盡的探索彷彿就是在鼓舞自己,只要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做就對了。

可是,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的自我超越,似乎也讓人在不自覺中養成了自大狂妄與無禮的習性,這些習性使得人與人的相處嚐盡苦楚,杜月笙曾經說過,人生有三碗「面」難吃,一、場面,二、錢面,三、人情面,其中,最難的是「人情面」,這門課在學校沒法教,出了社會也沒人會教,我們只能不斷在人情困境中,學會做人的能力。

那到底是先作好事情重要,還是先學做人重要?

剛進職場的年輕人,總是將大多數的時間投入工作中,因為目標明確,回饋的直接可想而知,一旦有了幾次的成功,就會恃才傲物,仗著聰明才智認為「實力決定一切」,對於自認為不如自己的人,就會嗤之以鼻或在背後抱怨,總是認為自己是最有才能,可以託付重任的,一旦對方接下了公司指派的任務,就會抱怨為什麼是對方接下這份差事,認為對方比不上自己會把任務搞砸,並且因為這個幼稚的認知,沒有竭盡全力的去幫助對方(或團隊)達成交辦的任務或是沒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好比拿針戳人,足以刺傷人但卻不會致命,換個角度想,如果能將這個傷人的針拿來縫合資源,一起將手邊工作完成,做的甚至於比預期的更好,不是更大的智慧嗎?

古有云:一樣米養百樣人,在人與人的接觸裏,隨著工作內容、職位的不同還有各種角色的複雜,各種難易的程度是無法預知的,在工作績效指標和投資報酬率的催化下,如何能夠兼顧做人與作事的均衡與拿捏適當的比例原則,仔細想一想,還真是一個困擾的難題啊!然而,換個方向思考,如果不能將「做人」這件事視為長期的累積,堅持做人的基本原則一以貫之,只想著要立竿見影的收到成效,通常都會適得其反,抑或是在日後被拆穿假面具,得到壞的印象或讓人厭惡。

「外圓內方」是東方社會中常會聽到的做人處世的道理,多數人認為外在態度(圓融、和氣)與內在的信念(誠信、正直),應該是做人唯一的中道,可是,通常我們在團體裏為了和諧,常常委屈自己逆來順受,並且幫自己的委屈找一個阿Q的藉口,長久的掩耳盜鈴難道不會讓自己的本性扭曲?如此表裡不一的人生,有何精采呢?說到了表裡合一,試問有幾人可以讓自身的修為達到外圓內也圓?古往今來,修得如此的德性,那是何等高的境界啊!

再換一個角度想,那到底要如何做自己呢?

『不計較』是最基本的,吃虧就是佔便宜,事情多做不是壞事,每一次的吃虧,生命的厚度與廣度也隨之增長。每每有人將事情交付給自己,不論會不會,先思考要如何才能盡全力做好它,盡力了再來看結果,全力付出以後,能力與資源也都隨之增長,遇事也會因為了解其中的苦與難,而愈發有包容心,在這種正向循環下,無形中視野、高度都提昇了,處理事情也會開始以團隊利益為優先、願意付出、樂於分享等...種種的美德,都伴隨而來,長久下來,真的有吃虧嗎?做人也是一樣,如果出發點都是以自身利益為優先考量,路是會越走越窄的,歷史上從來都沒有一個強者是能夠以一己之力竟全功的,如何養成一個優秀的團隊,做人的「被認同」與否,其實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由不計較出發,不斷的付出去感染團隊有願力向善,讓自己變小而且成功不必在我,讓自己去發光發熱照亮別人,不也是另一種做人嗎?其實做人與做事都需要「堅持」、「相信」,如果連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做的到,那如何能堅持信念一路往下走呢!

此外,在不間斷的堅持與相信裏,如果沒有謙卑的力量,很多時候「人」是沒有辦法被「認同」的,大自然裏有好多的例子,飽滿下垂的稻穗、竹林裏低彎的竹尾、低頭、飽滿綻放的櫻花,颱風來時,樹倒的多或是草斷的多呢?只有謙卑的學習、低頭思考,成長的過程才會更小心翼翼,更能在適當的時機將包容心與對事情的圓融、通透,更進一步的種在心中的福田發芽成長!也正因為這樣,才有機會學會厚道的對待別人,處處為別人考慮,為對方留臺階,讓對方感受到關心。感恩,共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艾瑞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